1912年1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等各项权力;而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临时约法做出这一修正的原因是
A. 强化议会权力防范个人独裁
B. 加强总统的行政决策权力
C. 革命党内部争斗,妥协退让
D. 立宪党人和旧官僚的支持
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它收入 | 总收入 | ||||
年代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A. 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洋务企业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C.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对晚清财政影响
D. 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潘旭澜在《太平杂说》中说:(洪秀全)造反之初就砸孔子牌位,将中国文化一律称之为“妖”。占领南京后,毁夫子庙。烧寺院古迹,废除私塾院,严禁古书流传。下诏“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洪秀全此举
A. 体现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B. 表明其主张“全盘西化”
C. 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 结果实现区域的思想统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农耕经济的领先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重农抑商的风气
下图为清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 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 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 抒发风神消散的傲世风骨
D. 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俞森《荒政丛书》卷5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