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的利益
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商业没有广阔的市场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D. 统治者抑制或重视特定的人群而非特定行业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生了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下列事件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白银的广泛使用
②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③高产农作物的种植
④一条鞭法
⑤摊丁入亩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 禁止走私贩运 B. 抑商、海禁
C. 重农抑商 D. 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A. 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B. 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C. 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实现
D. 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