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材料意在强调
A.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根本
B. 中国古代经济属于自然经济
C. 古代中国不可能实行民主政治
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 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A.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据宋代《商州福寿寺天王殿碑》记载,该寺“树珍果,植名花,佛事之庄严,释门之仪范靡不备矣。然后垦山田,造水硙(磨),嘉蔬有圃,柔桑垂荫,兹所以备绀宇(佛寺之别称)之缮完,给缁徒(僧侣)之供养”。据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寺种植有玉米、棉花等经济作物
B. 该寺属于自给自足的寺院经济
C. 此时工商食官体制开始受到冲击
D. 宋朝寺院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该材料记载的水利工程是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白渠
D. 六辅渠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