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这表明

A. 内阁非法定机构

B. 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

C. 大学士地位提高

D. 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

 

A 【解析】明朝原本官阶较低的内阁官员后来由官阶较高的六部尚书和帝师兼任,说明内阁非法定机构,故选A;材料没有提到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大学士地位提高,排除C;大学士没有实权,不能制约皇权,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宋元两朝以及明代的前中期这段长达五百年的时间内,中国很多地方城市基本不提倡筑城,内地州县亦普遍不筑城,长期处于城垣颓纪、甚至无城墙的状态,只在边地城市和部分重要城市,才兴筑或注意维护城垣。这种做法旨在(     )

A. 促进民族融合    B. 减轻农民负担

C. 发展商品经济    D. 防止地方割据

 

查看答案

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由此可见行省

A. 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 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 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 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查看答案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A. 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D.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查看答案

促成下图所示之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隋至北宋年间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

A. 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 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

D. 嫡长子继承制的废除

 

查看答案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