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 公元纪年 | 郡级政区 |
汉高帝十二年 | 前195年 | 15郡 |
汉文帝十六年 | 前164年 | 24郡 |
汉景帝中六年 | 前144年 | 68郡、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前106年 | 108郡、国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 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 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 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