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 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 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 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C. 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肯尼迪在国内政策方面提出了众多计划,如:改善城市住房条件、发展教育事业、保护和发展天然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等。但这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大都遭到了来自国会的重重阻碍,但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支持。据此可知美国
A. 政府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B. 分权制衡受到冲击
C. 缩减福利促进了科技发展
D. 国家垄断深入发展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A. 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 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 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 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 )
A.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D.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