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这说明唐朝时期
A. 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C. 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
D. 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
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 )
A. 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 B. 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
C. 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D. 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
河南农谚说:“立春睛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A. 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 没有科学可信性
C. 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 源于农民的无知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B. 经济体制的稳定性
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A. 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 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C. 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