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

《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 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 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 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去本就末,不循古道”不难判断,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而“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C项中的“滋生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讲的是经商的人员多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查看答案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 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三反映了东汉时期地方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四是西汉海昏侯发行的五铢钱

 

查看答案

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

A.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

B. 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

C. 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

 

查看答案

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A. 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B.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C. 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D. 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

 

查看答案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强化君主专制

C. 防止冤假错案

D. 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