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知青返城潮的到来,国家为解决就业问题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并雇用7个以下工人。但1992年以后这种限制取消,国家鼓励他们扩大企业规模,为解决社会待业、失业人员就业或再就业做贡献。这一政策的转变主要得益于( )
A.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B. 市场经济体制时代的到来
C. 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D. 经济政策的根本性改变
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
A. 推动中美建交
B. 推动改革开放
C. 实现睦邻友好
D. 引进先进技术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
A. 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B. 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C. 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D.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中提出,1981年计划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6%,轻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8%。在《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出,1982年计划轻工业总产值比1981年增长7%,整个工业总产值增长4%。这些决议旨在( )
A. 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放缓国家城市化进程
D. 改变原有工业布局
1955年,毛泽东指出,农业合作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把小社合并为大社。这种观点( )
A. 直接导致了“大跃进”
B. 准确指出了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C. 成为“大包干”的先声
D. 忽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要求今后县、乡政府对于要求进城找工作的农民,除特殊情况外均不得开给介绍证件;对于现已进城的农民,应动员其迅速返乡”。该措施( )
A. 稳定了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
B. 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巩固
C. 有效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D. 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