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史料的解读不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史料 | 解读 |
A |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 周的政治文化稳定性与延续性 |
B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情怀 |
C | “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 | 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生而平等 |
D |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 英国现实主义诗人雪莱的名句 |
A. A
B. B
C. C
D. D
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从而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率领这支船队进行航行活动的航海家应是
A. 迪亚士
B. 麦哲伦
C. 达·伽马
D. 哥伦布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未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棱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劝谕蒙藏令》宣布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幸福。”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摘编自章永乐《“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的态度。
(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袁世凯政府针对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日本投降后……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
材料二:“(甲)保证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乙)建立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表现了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的美国之目的,和平的、负责的政府。”
——1945年9月22日,日本投降后美国对日基本方针的声明
材料三:“我们不仅使日本能够自立,还必须把它培养成为坚强而安定的民主主义国家,以便起到可以防御今后在远东方面发生新的共产主义威胁的堡垒作用。”
——1948年1月6日,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的演说
(1)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政策是否恪守了《波茨坦公告》?为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历史背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古老的希腊哲学话语,完整的含义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解读。第一,人身方面,人必须有人身自由,人不能成为他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第二,精神方面,人必须有精神自由,人不能成为神及其代言人的奴隶,就是要把人从蒙昧、蒙骗中解脱出来。第三,物质方面,人必须有物质自由,人应当追求理性,追求科学,用发展生产力来克服物质世界的限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完整含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渊源。近代欧洲科学的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从根源上说无不滥殇于这一思想,并不断地丰富发展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共同推进了人类在精神层面的自立、自主、自觉和自信。
——摘编自张晖明等:《人文精神的回归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相关知识,任选两个角度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