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D.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解析】材料中的“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反映当时已出现专门从事某种农作物生产的农户,这些农户生产的农副业产品主要是面对市场,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律疏义》日:“依令,解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据此可知当时

A. 限制经营场所

B. 奉行“重农抑商”

C. 重视监管商业

D. 商业空前繁荣

 

查看答案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没有出现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合理解释应该是

A.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B.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C. 手工生产产品质量欠佳

D.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查看答案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D.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查看答案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极端贫困

D. 自产自销

 

查看答案

西周时“一人跖(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封建制度的确立

C. 国家走向统一

D. 铁犁牛耕的推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