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B. 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C. 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D. 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B. 传统贸易中心的转移
C.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 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国史概要》一书中说:“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一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以澳门送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世界市场已经最终确立
C. 葡萄牙建立殖民霸权
D. 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出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封建地租沉重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D.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