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武帝时代起,史籍已经多见关于气候严寒的记录。如《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夏四月,陨霜杀草”……王莽时期严重低温的气候反常记录更为频繁。例如,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在公元前50年至公元70年这120年间,有关气候异常严寒的记载多达20余起……王莽专政时最为集中的10年中,大约7年都发生严寒导致的灾害……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王莽本人在农民起义打击下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材料二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亿一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材料三武夷北苑,風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
——卞宝地《卞制军政书》
(1)根据材料一,从小农经济特点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中国古代政权的灭亡。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些“边际土地”的开发给当时清朝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各国通商之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二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 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最终连成一个统一体。中国试图赶上这次发展的机遇,但最终失败。”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D.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纱市场仅限于华南各埠,但到70年代以后,扩展到了华北和内地各省,并深入到许多边远地区。洋纱深入内地反映了
A. 中国纺织业水平急剧下降
B. 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纺织
C. 我国居民普遍崇洋媚外
D.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据统计,美国1895-1904年间,在27个工业部门中,中小公司合并为一家大公司的合并公司数占整个部门的公司总数的75%以上的有20个部门,占50--70%的有6个部门,占25%以下的只有一个部门。这反映了美国
A. 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
B. 公司竞争日趋激烈
C. 公司规模扩大
D. 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