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之际,无论满汉官僚士庶,几乎无人为清朝政府殉节自杀,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革命党人长期深人细致的反满宣传
B. 西方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道德观念
C. 《马关条约》使清廷的合法性丧失
D. 中华民国的建立符合世界历史潮流
下表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对外贸易中各国所占比重(%)。以下对表格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国别 | 输入 | 输出 | ||||||||
1868 | 1888 | 1896 | 1906 | 1913 | 1868 | 1888 | 1896 | 1906 | 1913 | |
英国 | 33.4 | 24.0 | 21.1 | 18.4 | 16.5 | 61.8 | 18.1 | 8.6 | 5.6 | 4.1 |
日本 | 3.6 | 4.6 | 8.2 | 14.3 | 20.4 | 1.3 | 3.9 | 8.7 | 14.1 | 16.2 |
美国 | 1.1 | 2.5 | 5.6 | 10.4 | 6.0 | 9.5 | 9.7 | 8.5 | 10.9 | 9.3 |
俄国 | 0.1 | 0.4 | 1.1 | 0.1 | 3.8 | 1.2 | 7.9 | 11.4 | 7.9 | 11.1 |
法国 | - | - | - | 1.0 | 0.9 | - | - | - | 10.7 | 10.1 |
德国 | - | - | - | 4.0 | 4.8 | - | - | - | 2.4 | 4.2 |
其它各国 | 2.8 | 5.5 | 7.1 | 8.3 | 8.1 | 7.7 | 17.5 | 17.5 | 10.7 | 12.3 |
A. 英国所占比面下降反映出英国失去世界求霸主地位
B. 日本所占比重上升主要源于《辛丑条约》的签订
C. 美俄法对华贸易逆差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 各国对华贸易比重的变化实际反映了实力的消长
清代的地方官员绝对不被允许在自己的出生县份乃至省份服务,也不能与其亲威乃至同省乡亲同时在相辅或相近的位置上任职,这种制度性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B. 有效实现权力制衡
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先秦时期,寻常人家都是一日两餐制,三餐制最早是周王的特权,到战国时贵族大多实行三餐制。隋唐时期,三餐制在民间普及。但直至清末,两餐制的传统仍在北方部分地区保留。这反映了古代饮食制度
A. 受物质条件与社会习俗制约
B. 与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
C. 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
D. 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管子·任法》中记载:“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要约束民众的行为
B. 其中蕴含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C.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保护
D. 法实质上是君主进行统治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