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月1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坚持“国民党与共产党人的战斗联盟”;谴责党由于在吸收工人时的“狭隘的宗派主义观点”而使组织发展缓慢。据此可知
A.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重重
B. 国共第一次合作已濒临破裂
C. 共产国际错误指导中国革命
D. 国民大革命出现的叛逆倾向
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同时存在且万不隶属,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这体现了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共和制原则
C. 对究法负责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汉代初年,二千石以上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在有市籍的商人之外,家资满10万(文帝时减为4万)可任郎官。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时即可由郎官中选用。这表明汉初
A. 商人入仕优化了官僚体制
B. 世卿世禄体制尚未被打破
C. 因长期战乱官员严重匮乏
D. 依政治需要选官形式多样
古代雅典通过陶片放逐法来打击民主敌人,公元前417年的投票,雅典人最初流放的目标似乎是阿克比亚德斯和尼奇亚斯中间的一个,但在投票之前,两人突然联合起来,最后流放的却是相对改要的许佩波罗斯。这表明陶片放逐法
A. 对威胁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
B. 成为打击敌人、维护民主政治的武器
C.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 成为排除异己、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西周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表明
A. 分封主体发生变化
B. 宗法关系扩展
C.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礼乐制度瓦解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陈寅恪并非历史悲观主义者,但他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由于其自身的停滞不前,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造成的。……他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试图以自己的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再建与辉煌,寻找可行的途径。而隋唐和明清之交,恰是两个为传统文化带来不同发展状况的时代,一为繁荣,一为衰败。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该是相当清楚了。
——摘编自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概括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寅格学术研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