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 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 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 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榨
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
A. 官僚资本彻底崩溃 B.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D.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民族工业的繁荣
C. 国共内战的开始 D. 抗日战争的爆发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A. 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B. 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 生产技术水平低 D. 产业结构不合理
《饮冰室合集》中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
A. 传统商业 B. 传统手工 C. 传统农业 D. 民族工业
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A. 利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
B. 促使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C. 促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D. 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