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以...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以旧军队为基础自发组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它的领导人物大多数都是一些旧军官,部队成分比较复杂,有的组织纪律不严,往往抗敌不足,扰民有余。义勇军人数最多时曾达三十余万,活动几遍于东北全境。但为时仅年余,先后失败。尽管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政策,东北义勇军在装备、训练各方面相形见拙的情势之下,仍然不顾一切,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相拼,这种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敬佩的

——郝银侠《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之原因分析》

材料二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它开始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进行的斗争极端艰苦卓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马沈《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明确具体的政治纲领;义勇军成份复杂又严重脱离群众(或领导人多为旧军官,且多扰民);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王明“左倾”路线主导下中共中央执行“关门主义”政策;装备、训练等方面不足。 东北抗战促进了东北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延缓了日军占领东北的进程;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为全民族抗战竖起了光辉旗帜,是中国14年抗战的起点;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和东北军民抗日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一可以归纳出东北义勇军失败的原因。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以旧军队为基础自发组建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它的领导人物大多数都是一些旧军官,部队成分比较复杂,有的组织纪律不严,往往抗敌不足,扰民有余。”说明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成立的原因,点明了其属于各种抗日势力的联盟,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的政治纲领,以及组织上存在纪律涣散,经常扰民,不能深入群众的问题;“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政策,东北义勇军在装备、训练各方面相形见拙的情势”说明了当时的国民政府执行的不抵抗政策和装备训练上的差距也是造成东北义勇军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王明掌权,党内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共也不能给予东北抗日义勇军帮助,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东北抗战在打击日军势力,激发人民爱国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反映出爱国主义精神,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个方面作答。 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的原因”、“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的关键信息“国民党政府执行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政策,东北义勇军在装备、训练各方面相形见拙的情势”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原因”“地位”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整体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备考重点。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从2017年1月10日起,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十四年抗战”凸显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长久性、完整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经济危机把德国推向了绝境,魏玛共和国无能为力,国际社会也没有救助,谁能拯救德国,谁就会成为大众拥戴的领导者,1930年9月14日是德国走向独裁的关键的一天,那天共有640万选民把他们的选票投给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及其领袖希特勒。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成为帝国总理,先天不足的德国式民主最终产下了一个怪胎,居然造就了专制独裁,这难道不是民主的悲剧吗?难道不是对西方战胜国遏制德国策略的一种讽刺吗?

——摘编自朱维毅《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材料二二战结束后,纳粹战犯在纽伦堡审判中受到了战争罪、反人道罪等罪行的判决。1951年9月27日,德国总理阿登纳表示:“纳粹的罪行是以德国人民的名义犯下的,因此德国人要把道德上和物质上的赔偿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1952年,德以两国签订《卢森堡条约》,创下战败国主动对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先例。据统计,到2000年为止,被害犹太人群体获得的赔偿超过1500亿马克。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1985年,魏茨泽克总统把5月8日对于德国的纪念意义从“战败日”改为“胜利日”,“感谢盟军把我们从纳粹统治下解放出来”。

——摘编自《人民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德国是如何反思战争的。

 

查看答案

二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 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B. 法西斯势力借经济危机的混乱趁机而起

C. 建立政党赢得国会选举

D. 法西斯势力对内进行独裁对外进行扩张

 

查看答案

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内战

C. 慕尼黑阴谋

D. 德国吞并奥地利

 

查看答案

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在我们的头上。”这是

A. 对过去反苏反共立场的辩解    B. 对美国过去对德政策的指责

C. 为英国外交场合的形象作秀    D. 对于绥靖政策的懊悔与反思

 

查看答案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历时一年到达陕北吴起镇。这一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发生于此期间的重大事件是

A. 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B. 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C. 西班牙内战爆发

D. 意大利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