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耕田歌》曰:“深耕概(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
A. 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
B. 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
C. 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
D. 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 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
C. 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 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丰富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
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清初采取多种措施裁抑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与佃农同属“凡人”身份的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A. 土地高度集中
B. 主佃依附关系松解
C. 阶级矛盾激化
D. 江南文化地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