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

——摘编自《清世祖实录》等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七月,上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曾断绝?”……“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令海洋贸易,实有益于民生”。“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故令开海贸易。”

——《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颁布禁海令的原因。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长期影响。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后果: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理由:台湾的收复;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 影响:对于统治者来说禁海的目的是阻止列强侵略,维护自身统治,但事实却是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逆转。 【解析】(1)第一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由于东南沿海出现了反抗朝廷的地方势力,清朝颁布禁海令主要是对付沿海抗清活动,第二问后果可以结合海禁闭关锁国的相关知识知识从政治、经济以及对中国以后影响来作答。 (2)第一问概括康熙帝调整海禁政策的理由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回答,材料中“国计民生”“闽粤兵饷”“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等文字是解题的主要信息,可以得出台湾的归顺和祖国的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便于筹集军饷。第二问依据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从外贸、经济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来概括作答,材料中“洋船行销”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民物滋丰”“居奇囤积”说明经济发达,二“刑罚罕用,衣食滋殖”说明刑法很少用,社会相对稳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拿破仑(1769—1821)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倘若接受了这项发明,他或许已战胜了英国。法国士兵已站在英国海滩上了。”“这项发明”指

A. 珍妮纺纱机

B. 蒸汽轮船

C. 蒸汽机车

D. 内燃机

 

查看答案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铁路兴建热潮的出现主要因为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各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C. 铁路修建技术的突破

D. 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查看答案

1866年,第一个跨出国门的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记载了他对曼切斯特的印象:“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

A. 是英国最大的通商口岸

B. 出现棉纺织垄断组织

C. 是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

D. 是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B. 第②段的殖民强国有荷兰、英国、美国等

C. 第③段中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美国

D. 第④段殖民高峰的出现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查看答案

上图为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

B.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C. 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 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