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只要战争还没有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正在为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

——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1938年9月27日)

材料二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独立的行动……英王陛下政府有责任给予波兰政府全力支持……法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它在这个问题上与英王陛下政府采取相同的立场。

材料三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敌人。

——英法联军总司令的命令

材料四要是法国军队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突破边界。

——一位纳粹军官的自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张伯伦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广播演说的?演说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联系材料三和材料四,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1)针对的事情: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态度: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避免对德开战,以换取和平。 (2)态度:英国在波兰问题上对德强硬。原因:德国已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并准备吞并波兰,严重威胁了英法的利益和安全。评价:这种变化并非说明英法完全抛弃了绥靖政策,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这一点。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对德宣战,但在西线按兵不动,坐视波兰灭亡,希望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去进攻苏联,以求自保。“静坐战争”导致了波兰的灭亡,最终英法自食其果,遭到德国的进攻而失利或败亡。 【解析】(1)从材料“1938年9月27日”“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可以分析出张伯伦是针对德国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而发表广播演说的。从材料“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为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中可以分析出英国政府的态度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避免对德开战,以换取和平。 (2)从材料“英王陛下政府有责任给予波兰政府全力支持”中可以分析出英国在波兰问题上对德强硬。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德国对外扩张影响到英法的利益。从材料“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三小问的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察下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欧洲桥的架设

A. 进攻波兰

B. 进攻北欧

C. 进攻法国

D. 不列颠之战

 

查看答案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是二战初期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这段话表明英国

A. 继续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 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C. 继续维持“静坐战争”局面

D. 以此恐吓德国而阻止侵略

 

查看答案

不列颠之战时,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了(  )

A. 英国人唯利是图

B. 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 英国人士气高涨

D. 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查看答案

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 英国

B. 法国

C. 波兰

D. 苏联

 

查看答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此事始于

A. 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 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 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 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