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国际文件,并纳入国际法的范畴。1946年联合国成立人权委员会。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该委员会起草的《世界人权宣言》,共30条,第一条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它在重申近代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论之后,强调“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这就是说,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利无从谈起,宣言在确认私有财产权的基础上还规定了各种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还规定了社会保障、免于失业、同工同酬,给薪休假、受教育和适度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说明宣言是各种意识形态在战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妥协的产物,它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某些西方大国从一开始就想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该宣言是第一个关于人权问题的专门性国际文件。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人权宣言》的特点。

 

(1)背景: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普遍认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二战后,世界民主化思潮的发展;两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人权问题首次写入国际文件纳入国家法范畴;成立了专门的世界人权组织。 (2)特点: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人权问题的专门性国际文件;继承近代以来的人权思想;强调生存权利至高无上;确认财产私有权;系统地提出保护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有历史局限性。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背景和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 (1)《世界人权宣言》发表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人权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所涉及到的时间信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 (2)《世界人权宣言》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该宣言是第一个关于人权问题的专门性国际文件”“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利无从谈起”“重申近代思想家的‘天赋人权’论”“宣言在确认私有财产权的基础上还规定了各种个人权利和自由,同时,还规定了社会保障、免于失业、同工同酬,给薪休假、受教育和适度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它是有历史局限性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甘南藏区住居于甘肃西南,西连青海、南接川康,藏民人口占绝对多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甘南藏区先后成立了夏河县与卓尼设治局。

20世纪40年代初,“为求肃清藏区,加强控制后方,在‘防共反共’思想主导下”,国民党政府于1941年6月,召开黑错会议,核心的内容是树立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整体推行取得一定效果,它将该地区土司治下旧有的土官总承,总管、头人等旧名称更名为乡镇保甲长等新名称,将赋有国家权力色彩的县镇保甲机构设立于藏南各个村庄,使甘南藏民开始接触到“国家”和“政府”的概念。较为精确的户口清查也为当地政府进一步治理甘南藏区提供了可能。随着保甲制度的推行,从1943年起,原属于缓冲区域的甘南藏区开始承担战争年代政府摊派的纳粮和兵役任务。

——摘编自柳德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甘南藏区保甲制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甘南藏区推行保甲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在甘南藏区推行的保甲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民族要自强,就必须更新、发展自己的文化,建立中国的现代化文明。然而,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就面临一个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问题,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在一种古典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现代工业文明有许多不相协调的地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引发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

——摘自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30年,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通车,客货两用,很快成为兰开夏棉纺工业原料和成品运输的交通动脉。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堪称第一条真正的现代化铁路,它向人们展示了修建铁路的技术和组织的基本原则,使人们看到了铁路交通的发展前景和给经营带来的好处。此后英国两度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英国铁路网在19世纪50年代形成。19世纪最后20年,英国人开始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投资修筑铁路。

——摘编自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一一经济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25年铁路创行于英国后不久,有关知识即传入中国。1880年,刘铭传奏请清廷筹造铁路,他说:“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进行,然而机括则在急造铁路。”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清廷才定铁路为“自强要策”。据不完全统计,从甲午战争到十九世纪结束,英国掠夺中国路权达4880公里。甲午战争后到十九世纪结束,清政府修筑了约700公里铁路。

——摘编自李开弟《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49年至1983年前中国铁路发展示意图

——据张阳明《我国铁路网布局的变化与进展》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世纪英中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与19世纪晚清相比在铁路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并分析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意义。

 

查看答案

1977年与1946年相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60.6倍。而同时期对业非拉的投资只增长35倍。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影响二战后资本流动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第三次科技革命

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查看答案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前。大多数国家采取金本位制。1931年,英国首先放弃金本位,使英镑贬值近1/3。到1935年,世界很大部分地区分裂成5个货币集团,主要是英镑区、美元区、黄金本位区.日元区和德国统治下的外汇控制区。这种做法主要导致了

A. 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

B. 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

C. 货币汇率混乱无序竞争

D. 伦敦失去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