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 勃列日涅夫 |
上台:1953年 | 上台:1964年 |
下台:1964年 | 下台:1982年 |
材料二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材料三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 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
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 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 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 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 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 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 )
A.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D.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材料意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 着重于解决苏联存在的根本问题 B. 实际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D.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