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都确信,他已经抵达亚洲。”但尽管如此,他的活动( )
A. 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
B.确立了欧洲对世界的统治
C.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密切了美洲与亚洲的经济联系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下面是某位学生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制作的表格,其内容城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 方向 | 支持国家 | 航海家 | 主要贡献 |
A | 向东 | 葡萄牙 | 迪亚士 | 航行到美洲最南端-好望角 |
B | 向西 | 葡萄牙 | 达·伽马 | 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 |
C | 向西 | 西班牙 | 哥伦布 | 渡过大西洋,到达美洲 |
D | 向东 | 西班牙 | 麦哲伦 | 航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
A. A B. B C. C D. D
社会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需要用辩证、综合视角去审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但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表:两派争论情况
| 怀疑论者 | 肯定论者 |
争论1 |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记》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
争论2 |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枓 | 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
争论3 | 《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之史实不符 | 《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
争论4 | 各种印刷本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 《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转抄,抄本近200个 |
共识 | 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的了解始于《行记》,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 |
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
科学揭示规律——科学解放思想——科学救国兴国
材料二“他(哥白尼)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大自然和大自然的法则藏匿于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达尔文著作的出版为界.在此之前是传统基督教世界观的思想意识占据统治地位。那种世界观得到了圣经权威的认可,……认为动植物物种是各自分别被创造出来的,而且自它们产生以来就从来不曾改变过……”
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家中。爱因斯坦将位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
(2)阅读材料二,模仿示例,简述以上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并从思想解放的角度阐释其影响。
示例: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了教会所鼓吹的地心说,使自然科学逐渐从教会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得到独立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但始终处于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材料一二战后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较高的时期。美国凭借经济优势输出资本、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商品出口,积极利用国际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政府和私人企业都认识到科技水平的重要意义,因此不惜耗巨资促进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另外,无论是民主党政府,还是共和党政府,都不得不顺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潮流。
——《战后美国的经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二战后到7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每次金触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年代大箫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
——向松柞《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