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A.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B. 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
C. 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
D.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题文)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B. 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C. 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D. 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题文)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 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B. 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 洋务企业获得重大发展
D. 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A. 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B. 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 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D. 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 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 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 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 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