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取消了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十个实际上是按地...

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取消了原有的部落组织形式,建立了十个实际上是按地区划分而不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的新部落。这项改革

A.激化了雅典的社会矛盾              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C.债务奴隶重新获得自由              D.严重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力量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利斯提尼的改革。将部落“按区域划分而不是基于氏族血缘关系”表明,克利斯提尼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削弱了贵族的政治力量,故答案为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考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郑吉领军屯田渠犁后,不断和匈奴争夺对车师地区的控制权,几经争夺,最终取得了对车师的控制,分“士卒三百人别田车师”,占据了匈奴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郑吉因为占据车师有功,被迁为卫司马,任护西域南道使者。据《汉书·西域传》载:“其后日逐王畔(叛变)单于,将众来降,护郁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徒屯田,田于北胥健,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辽阔的西域最终由于郑吉的努力随之成为西域都护的管辖范围。《汉书·郑吉传》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郑吉去世后,被赐谥号为缪侯。

——李大龙《边吏与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吉将西域逐步纳入汉朝行政管理范围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吉的历史功绩。

 

查看答案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量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机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摘编自(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登纳对提高战后德国国际地位的政治构想与对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对策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方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上表为中国书院的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改革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浏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