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农村土地和人口关系的变化。表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
内容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 小农经济历史终结
B. 农业合作社建立
C. 现代农业开始起步
D. 土地所有制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造成60年代反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C. 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D. 大跃进,忽视消费而强调积累
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 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D. 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 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人
下面材料节选自顾准1959年的日记,反映了当时11月4日,民工队来买菜的人说,村里的红薯已经吃光了,这应该是真的。刘引芝的父亲死了。肿病——劳动过度,营养不良。缝纫室张的哥嫂几乎同时死亡,也是肿病。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会有多少人死亡呢?劳动队真是天堂。徐云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两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
A.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 “大跃进”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自然灾害是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写道:“中共的许多构想中,自发革命观体现得非常明显,自发革命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潜力,认为人民群众一旦被动员起来,凭借其主观意志就能改变他们的自身和整个世界。”下列选项与材料的描述相符的是( )
A.统一战线政策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计划经济体制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