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出当时
A. 建筑理念深受礼制影响
B. 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
C. 都城各功能区严格区分
D.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二社会-经济模式与欲望形态的转型对比表
欲望形态 | 社会 | 经济模式 |
节俭主义 | 传统社会 | 计划经济 |
消费主义 | 工业社会 | 市场经济 |
——摘编自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转型的文化逻辑》
材料三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减少消费,当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
——《陈云文选》1954年“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材料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下表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农村土地和人口关系的变化。表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
内容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 小农经济历史终结
B. 农业合作社建立
C. 现代农业开始起步
D. 土地所有制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化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到完全的反城市化,确定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造成60年代反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
C. 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D. 大跃进,忽视消费而强调积累
下图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B. 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
D. 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
A. 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的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C. 大跃进运动客观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快速发展
D. 人民公社期间国家经济更注重对农村的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