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反映出
A. 盲目排外成为社会主流 B.风水理论成为反洋工具
C.民族工业步履维艰 D.中西文明激烈碰撞
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③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
④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1)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简要分析原因。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2)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命运中,我们可以得出阻碍民族工业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作用?
材料四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4)据材料四,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淝水左渎,又西经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淝水传》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历代草市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四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4)根据材料四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其“弓”、“箭”、“弦”是指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②长江中下游如“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④小浪底工程如“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