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这说明外国商品输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
A. 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
B. 加速了自然经济发展
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导致了洋务运动失败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 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
C. 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 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有人评价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于
A. 新航路开辟过程中
B. 早期殖民扩张过程中
C.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D.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1904年,德国六个大的化学公司成立了两个大卡特尔。他们集中管理,维持价格,以较少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德国统一的完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