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盲目排外主义被鼓动起来,清政府同时对若干个世界一流国家宣战,将国家陷于劫难之中,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些代价不包括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B.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 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A. 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
B. 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C. 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D.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
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
A.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B. 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C. 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完全一致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
A. 极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B. 有助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权力
C.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 有力地促进了地方自主意识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