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旅日学者宗泽亚在《清日战争》中谈到“历史的真实不能完全用那些惯用的‘身陷绝境’、‘弹尽粮绝’、‘敌强 我弱’、‘被迫撤离’等颇有开脱战败责任的词汇。清日战争中,清军的处境恰恰与惯用语的状况完全相反……清国人……只在耻辱的呻吟中怨天怨地,最终未能从自身的弊端中找到正确的答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敌强我弱
B. 人们夸大了战争结局的悲惨
C. 清政府的腐朽导致中日战争失败
D. 中国人并没有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
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人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 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日益壮大 B. 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C. 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D. 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盲目排外主义被鼓动起来,清政府同时对若干个世界一流国家宣战,将国家陷于劫难之中,中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些代价不包括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
A. 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
B. 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 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