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洋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下表是对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类别 | 数量 | 比重 |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 399 | 70.4% |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 113 | 19.9% |
A. 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
B. 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
C. 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
D. 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A.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D.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代的活字书籍“一本难求”,古代中国并没有实现活字印刷术对雕版印刷术的取代。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活字技术
C. 活字技术效率低下
D. 缺乏市场经济利益推动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A. 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B. 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 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 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提倡公平法治
C. 以天下为己任
D. 反对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