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法西斯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是 A. 波兰 B. 捷克斯洛伐克 C. 西班牙 ...

法西斯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是

A. 波兰

B. 捷克斯洛伐克

C. 西班牙

D. 奥地利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这是第一个被法西斯吞并的主权国家,故D项正确;B项是在《慕尼黑协定》以后,故错误;A项是在1939年,故错误;西班牙没有被德国吞并,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凡尔赛和约》和《慕尼黑协定》的共同之处是

①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

②具有反共产主义的因素

③有关于赔款问题的决定

④有关于领土处理问题的决定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不断改变世界面貌和人们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材料三新中国落实农村民生问题的实践

时间

1950—1952年

1953—1956年

1958—1978年

1978年至今

实践

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

 

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影响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放了生产力。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中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除表中所列之外还有哪一类?并举出一个代表性的企业。中国第一家民办机器厂发昌机器厂是方举赞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上海创建,此厂创办的主要原因条件有哪些?

(3)运用所学知识,将材料三中表格填写完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的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

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

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

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人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