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汝(英国人)虽有大呢羽毛,非我湖丝,焉能织就?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A. 体现了三元里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
B. 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C. 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 夸大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认为战争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此前两天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对于该报道,合理的看法是
A. 记者之言,不足采信
B. 大体可信,尚需其他方面资料佐证
C. 新闻报道,可以采信
D. 站在西方立场贬低慈禧,很不真实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A.君主专制政府 B.民主共和制政府
C.君主立宪制政府 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中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一百多年来对义和团评价的起伏,折射着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的涨落。下列关于义和团的研究评价文章可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是
A. 一场带有盲目排外但正义的反帝爱国运动
B. 一场“迷信”、“蒙昧”充斥的反现代化运动
C. 一次中国人民反侵略运动集中爆发的英勇斗争
D. 一场不遵守与各国外交盟约的农民发动的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