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 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 商业的发展繁荣 B. 自耕农数量增加 C. 赋税收入的增加 D. 郡县制度的推行
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作为“共有地”,由大家共同耕种,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但是,公社残存到阶级社会以后,份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属于王有,“公田”上的劳动就属于这个最高统一体了。这一变化
A. 强化了公田与私田的属性差异 B. 有助于我们认识井田制的特点
C. 体现出土地私有制遭到侵犯 D. 改变了公田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 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 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 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学者张国刚认为,刘邦在打天下过程中,有两类帮手,一类是“职业经理人”,比如萧何、张良,此类人战后论功行赏,出任各种职务:第二类是大小“股东”,他们被分封分为诸侯王。刘邦只是这些诸侯王推举的“董事长”。下列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汉初郡国并行制是顺势而为
B. 刘邦分封诸侯符合历史潮流
C. 汉高祖未实现皇权高度集中
D. 两类帮手推动田庄经济产生
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勤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
A. 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 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
C. 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 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