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额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实行垄断经营。汉初,“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任民经营盐铁,形成官府与私人均可经营的局面。汉初政策的变化
A. 是立足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B.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 是致力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 属于社会财富再分配
据唐朝《国史补》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出盛唐时期
A. 邢窑是当时唯一生产白瓷的官窑 B. 制瓷业已是具有规模的独立生产部门
C. 白瓷制瓷技术已经达到巅峰水平 D. 官窑为了满足市场消费的需求而生产
汉朝农民购买铁器时,“善恶无所择”;甚至出现出卖铁器的“吏数不在,器难得”。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的霸道 B. 重农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铁农具匮乏需要政府管控 D. 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买到铁器
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 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进行土地改革,宣布恢复“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土地。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男丁不足八口,若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三年后,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
A. 受制于政权的非正统 B. 损害了地主的切身利益
C. 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D. 激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 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 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 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 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