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丞相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弗能下。当时的李由
A.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国家的封地
D.享有世袭的职权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多边经营的一个环节--乡镇企业的发展。截至1985年,乡镇企业除数量之外,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但是,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乡镇企业的主要行业,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
--摘编自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材料二: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1982年1月,中共中央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中央出台《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
材料三:全面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加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的?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形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