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12月24日,《报》刊登记者T.W.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其中写道:“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出现报道中这些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民众反侵略斗争日益高涨
B. 中国近代工业尚未产生
C. 美国记者道听途说,肆意歪曲
D. 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
中国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②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③西方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加深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③
187-年,法国人米拉把黄包车从日本引入中国。当时为引人注目,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民国初年,黄包车已风靡京、津、沪、汉等大都市。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发展缓慢 B. 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日益加快
C. 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 近代中国市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
《沪游杂记》中记载了一种交通工具,“车式前后两轮……骑坐其中,以两足踏镫……两手握横木……如挑沙袋走索之状,不致倾跌,快若飞车”。此交通工具是( )
A. 汽车 B. 火车 C. 轮船 D. 自行车
清末竹枝词:“千山万壑赴京门,不失人兮不失言。尤便好官订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词中描写的是
A. 电话
B. 电报
C. 火车
D. 轮船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 电报
B. 电子邮件
C. 邮寄信件
D.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