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中国》一书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区别,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做了如下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 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C. 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D. 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 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据北宋毕仲衍《中书备对》所记,神宗熙宁年间杭州、明州和广州三市舶司所收乳香354449斤,其中明州所收4739斤,杭州637斤,而广州则有348673斤。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北宋时期
A. 海外贸易管理较为松懈
B. 海外贸易区域差异明显
C. 商业市镇促进海外贸易
D. 区域贸易贩运规模巨大
以下为隋唐时期,政府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分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帝王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 该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 该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明智选择
C. 该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必然选择
D. 该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