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形成
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大约有1800多艘,“从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需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这说明
A. 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造船业较落后
B. 荷兰以商业为主,英国海外贸易规模大
C. 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
D. 英国靠海盗抢掠起家,荷兰以贸易获利
15世纪末,下图中国家卡里库特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等。这位航海家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对哥伦布抵达美洲,不同地区的人们评价不一样:欧洲人称“发现美洲”和“地理大发现”,印第安人称“欧洲人侵略的开端”,梵蒂冈(教皇国)人称“向美洲开始传播福音”,而有的史学家则称“两种文明相遇”。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上述评价都体现了科学历史观 B. 上述不同评价均缺乏史料实证
C. 印第安人没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D. 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伙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在热带的土地上,花生和树薯生长茂盛,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话
C. 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D.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从中世纪以来,在西欧就流行着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西欧的基督徒梦想和这位君王建立联盟,以便共同攻打穆斯林的势力。热心航海事业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的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贸易之外,便是与东方的祭司王约翰联盟,发动一次新十字军运动。这则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 东西方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
B. 宗教改革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动力
C. 地理大发现中的宗教动因
D. 建立宗教联盟是地理大发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