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从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到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
A.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 B.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C.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D.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 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 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D.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话:“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胆敢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
A. 遭到了议会下院的否决 B. 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 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 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形成
荷兰海运博物馆馆长舍肯伯鲁克说,16世纪荷兰商船大约有1800多艘,“从造价上看,荷兰一条商船的造价差不多是英国的60%—65%”,“在英国商船上,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需要坚硬的木头,而荷兰商船是没有武器装备的”。这说明
A. 英国工业发达,荷兰造船业较落后
B. 荷兰以商业为主,英国海外贸易规模大
C. 荷兰远洋海运成本低,但是风险大
D. 英国靠海盗抢掠起家,荷兰以贸易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