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制科取士方式之一博学鸿儒科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藩之乱之际)举行,与试143人(一说154人),取50人。当时天下名士,除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拒不接受荐举外,其他如朱彝尊、汪琬、毛奇龄、施润章等都应选录取,入翰林院篆修《明史》。博学鸿儒的开创
A. 改变了科举制的方法
B. 目的是编纂《明史》
C. 体现了顾炎武的思想
D. 有利于清朝政局稳定
1922年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戒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知,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 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B. 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 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D. 已经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
下表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此表说明
国家 | 兵力 |
日军 | 8000人 |
俄军 | 4800人 |
英军 | 3000人 |
美军 | 2100人 |
法军 | 800人 |
奥地利军 | 58人 |
意大利军 | 53人 |
A. 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
B.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 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
D. 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
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分别为43.9%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 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 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 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