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上对美国、苏联的盟国和与其接近的国家,或定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凶”,或视作“修正主义的伙伴”、“赫鲁晓夫的走狗”,推行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外交路线。有学者称之为“黑屋外交”。在当时,这种外交政策的推行
A. 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
B. 恶化了自身的处境和形象
C. 有助于计划经济的实施
D. 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B. 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 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 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 | 匹 | 14.25 | 4.98 |
袈裟布 | 匹 | 10.68 | 4.98 |
棉纱 | 匹 | 6.94 | 4.86 |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B.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使得“亡国灭种”成为当时的核心话题之一。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据此可知
A. 唯物主义史学家成为史学界主角
B. 历史教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 历史教材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 新史学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急先锋
B.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
A.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
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
C.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
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