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有力地推动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即戊戌之年,是清朝外交史上的大灾年。在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下,清朝外交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光绪帝在觐见的礼节、与日本的国书、召见伊藤博文、派往韩国的使节等方面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对外观念的调适》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光绪帝的外交理念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光绪帝外交理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为“现代国家的建立”进行的有益尝试。

(3)据材料二,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你是否赞同?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1)变化:力图摆脱传统外交束缚,向程序上的近代外交靠拢。 原因: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帝国主义国家的强大压力;国内戊戌变法推动。 (2)尝试:教育近代化,军队改西法训练,经济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等。 (3)地位: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赞同理由:戊戌变法触动传统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近代外交,推动西学传播,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 不赞同理由:现代化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而洋务运动所掀起的工业化浪潮恰恰推进了中国经济工业化和商品化,因此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应该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点。 【解析】(1)变化:根据“力图摆脱传统外交(天朝观念下的华夷秩序)的束缚,在程式上向近代外交(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外交)靠拢”概括得出。原因:根据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背景分析。 (2)根据所学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 (3)地位:根据“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得出。赞同的理由:根据戊戌变法在外交、西学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不赞同的理由:根据所学,洋务运动是我国经济近代化开始,戊戌变法应该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改革措施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旧文化,欧洲的文化是新文化,欧洲文化之输入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引起同中国文化的冲突;而每经历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陈独秀认为,明中叶至清朝初年,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将一些西方科技知识输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运动逐步深入,洋务运动提倡西方的制械练兵之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行政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旨在“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然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中国实行的却是假共和,专制并没有结束,“吾人于共和政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在这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用鲁迅的话说,是“首在立人”。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 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B. 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 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查看答案

明治政府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A. 废除身份制度实行形式上的平等

B. 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民族振兴

C. 殖产兴业

D. 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查看答案

日本名人久坂玄瑞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道:“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 中下级武士

B. 大名和武士

C. 广大民众

D. 上级武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