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入为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14.29亿元,经常性收入从1929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1935年的6.62亿元。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B. 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C.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萧条
D. 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李鸿章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讦,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被谤。”这反映了
A. 李鸿章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B. 李鸿章因洋务成效显著被同行妒忌
C. 洋务运动学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 李鸿章力倡洋务与传统观念相冲突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 促进自然经济瓦解
B. 延缓中国发展步伐
C. 摧残中国民族工业
D. 阻碍世界市场形成
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向式微。这
A. 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 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 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