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C.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年代阶层(职业) | 1560年 | 1700年 |
贵族、绅士、教士 | 100% | 100% |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 100% | 100% |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 40% | 90% |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 30% | 60% |
农场主(含自耕农) | 50% | 75% |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 15% | 15% |
茅舍农(含牧民) | 20% | 20% |
A. 有利于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的中国史学反映的史观是
A. 帝王中心观
B. 复古循环观
C. 历史进化观
D. 天命历史观
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1883年,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国会通过的《疾病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不考虑缴费者的身份、民族、地位、性别。这一规定
A. 打破了容克地主对权力的垄断 B. 有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C. 消除了工人运动对社会的威胁 D. 加强了帝国议会的行政监督权
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一股了“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
A. 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 B. 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
C. 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 D. 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