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说明其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1921年发表)里这样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2)作品中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认为革命仅仅是把写有皇帝万岁的龙牌砸掉,而其他均不知名目。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孙中山阐发的民生主义角度来分析个中原因。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有怎样的发展?

材料三: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3)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材料四:1953—1962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8

197.65

1954

169.52

1959

169.68

1955

183.94

1960

143.85

1956

192.75

1961

136.50

1957

195.05

1962

154.41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2)》

(4)根据材料四,归纳1953年至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政治因素。并说明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1)政策:重农抑商。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 (2)原因:民生主义中提倡的“平均地权”是: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并未解决农民的最大愿望——对土地的需求,因此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3)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不同:前者余粮收集制,后者固定的粮食税代替。 (4)趋势:中国粮食产量1953年至1958年呈增长趋势,1959年至1961年呈下降趋势。因素:增长: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下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失误(或者“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或者“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背信弃义。原因:60年代初,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解析】(1)材料“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其影响可从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以分析。 (2)结合所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提倡的“平均地权”是: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并未解决农民的最大愿望——对土地的需求,因此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发展即实行耕者有其田。 (3)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前者余粮收集制,后者固定的粮食税代替。 (4)图表表明,中国粮食产量1953年至1958年呈增长趋势,1959年至1961年呈下降趋势。增长的因素是: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下降的因素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失误;苏联背信弃义。1962年粮食产量比1961年增加的主要原因:60年代初,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77-1979年间,中共领导人以及各类代表团的出访活动呈现迅速增长势头,该出访潮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的特殊历史作用主要是

A. 服务于资金技术引进的需要

B. 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C.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开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视野

 

查看答案

1978年下半年,广东又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人数达6709人,逃出1814人,1979年春节过后又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这一现象影响了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 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C. 中英两国外交关系恶化

D.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查看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考虑对广东部分地区实行特殊政策,最初称之为“贸易合作区”、“出口工业区”,1979年定名为“出口特区”,1980年3月中央采纳广东省的建议,又将其改名为“经济特区”。这说明当时经济特区

A. 加工产品以出口外销为主

B. 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

C. 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为辅

D. 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结合

 

查看答案

流行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A.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 放卫星、赶英超美——“文革”时期

C. 上山下乡、样板戏——“大跃进”时期

D. 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查看答案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A. 四个经济特区

B.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 重点开发上海浦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