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A. 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
B. 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 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写道“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 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B. 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僭越的
C. 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D. 君主制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到‘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 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 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 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在西周的分封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旋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滲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 巩固了西周因家政权和拓展了域
C. 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某地有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反映了
A. 祠堂文化在中国大为盛行
B. 宗法制度的影响深远
C. 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D. 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