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A. 阴阳二气
B. 道
C. 理
D. 天
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
A. 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
B. 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
C. 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D. 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
下列思想家中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
A. 王阳明
B. 程颢
C. 朱熹
D. 程颐
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A. 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
B. 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C. 求“理”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
D. 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儒家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的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速以个人为中心的权势集团的崩溃,于是及时地把光绪帝及其政改计划给扼杀了。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政治体制的改革”指什么事件?结合改革措施说明:为什么在慈禧看来,政改将加速权势集团的崩溃?
(3)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