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
A. 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 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 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 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义和团多戏缘,不辨真幻。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戏中人物如神附体,纵火上阵,特技招式.亦如戏之所演。”这反映了义和团
A. 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
B. 团民以江湖艺人为主
C. 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D. 团民都信仰民间宗教
《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认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故而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以赢取朋友,及为将来的友好关系播下种子”。列强得出如此认识是基于
A. 调和在华利益冲突
B. 清朝统治趋于崩溃
C. 义和团运动的教训
D. 中国已被瓜分完毕